护目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目镜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消息】闽浙苏邓氏后裔500多人齐聚泉州桃花山寻根祭祖

发布时间:2020-11-22 11:17:42 阅读: 来源:护目镜厂家

闽南网4月7日讯(通讯员 邓德相)4月7日上午10时,泉州市丰泽区毗邻森林公园的桃花山麓热闹非凡,旌旗招展,彩带飘扬。来自福建、浙江、江苏三省的500多位邓氏后裔在此齐聚一堂,怀着无比敬重之情到明朝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邓城墓前拜谒祭祖,共同缅怀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

仪式上,邓氏后裔们纷纷焚香、敬香、三躹躬,表达他们对抗倭民族英雄及先祖先烈的深深敬意和悼念。据悉,这是自2017年12月31日邓城墓“重见天日”以来,闽浙苏三省的邓氏后裔首次自发组织的大规模寻根谒祖活动。

一段跨越三地的寻根之旅

2017年12月31日,经过多次夙愿不懈的前期走访和勘查,借助族谱墓穴方位记载和卫星图定位等高科技手段,来自福建福鼎、浙江温州的邓氏后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在杂草丛生的丰泽区桃花山麓靠近宝山杨茂的山林中成功找到了明朝抗倭英雄邓城的坟荧。墓葬地长约30米、宽约6米,高低错落有致,有三到四级的落差。拨开被泥土和杂草掩盖的墓室地面,高约1米5、宽约1米2的墓碑上面,碑文阴刻着“狼山总兵寒松邓公安人邓祖母莞节权氏墓淑人邓母淑德李氏”字样。温州邓氏宗亲研究会副会长邓直兵等人介绍,这是邓寒松(邓城)、母亲权氏及妻子李氏的合葬坟墓。墓碑为邓城三个儿子邓铨、邓镳、邓钟所立。

2018年3月18日,在杨茂、洋店交界的生态路旁,邓氏后人又找到了一方更大的墓碑。墓碑高约2米、宽约1.2米,其碑刻记载“明贵州都督进阶诰赠光禄大夫邓公暨一品夫人侯氏墓”,这是邓城最小的儿子邓钟的墓碑。虽有墓碑,但还无法确定坟墓是否存在或被毁。墓碑为赐武进士、总兵孝男光汴吉旦立。

据史料记载,邓城(1507—1564年),泉州府城人,明正德二年生,字藩国,号寒松,别称“黑虎将军”。邓城是将门之后,先祖邓起祖籍延平沙县(今属三明市)。邓起之兄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功,在南京任留守卫,于洪武初以军功受封安徽滁州百户。邓起袭兄职,以军功授职泉州卫右所百户,遂入籍泉州。邓城之父邓炳,袭职百户。邓城为泉州邓氏第七世,之后世代名将文官辈出。

邓城与俞大猷为刎颈之交,又是儿女姻亲,同读书于清源山上,共同练习武术,一时有“俞家拳邓家棍”的说法。在俞大猷的推荐下,邓城在东南沿海多次领兵抗击倭寇有功,后被授以狼山(今江苏)总兵、闽游击将军等职。《泉州府志》有邓城的传记。清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七·将军邓寒松先生城》综述史方斋(史朝宾)撰《墓志略》、旧《郡志》等资料亦为其作传。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邓城一病不起,卒葬泉州东海桃花山。刑部郎中史朝宾为其撰写墓志铭:“将军慷慨多大略,用兵能先登摧敌,以少击众;更善犄角,不为行阵。至性简易,折节下士。将士争输诚于将军,爰成大名。”

邓城有三个儿子:长子邓铨,武进士,皇帝亲封其为铜山钦依把总,以指挥体统行事,后升泉州右千户所千户。次子邓镳,字道驭,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青浦令,为户部郎中,擢南京户部郎,出守南阳,卒于官。三子邓钟,万历五年武进士,官贵州总兵,为广东副总兵,有征黎功。善诗有韬略,著有《筹海重编》,海南海口及福建诏安的摩崖石刻上都曾有发现邓钟的题字墨宝。邓城后人一部分在泉州,一部分迁徒到温州、福鼎等地。

据泉州邓氏宗亲研究会会长邓荣洲介绍,据族谱记载,邓城及长子邓铨、三子邓钟的墓分别葬在泉州的杨茂山和桃花山,二子葬在紫帽山,但因族谱在早年间失落,故具体位置不明。2017年12月底,温州和福鼎宗亲找到泉州宗亲,欲寻根谒祖,寻找桃花山邓氏祖墓。

邓荣洲说,在位于洛江区河市镇的“民族英雄俞大猷纪念馆”里面,塑有邓城将军的雕像。继俞大猷之后,邓城将军接任都督一职,所以泉州邓氏后裔一直居住在泉州市区都督第的都督巷里暨如今的泉州华侨职业学校校址,后来慢慢开枝散叶陆续有族人迁出。

温州、福鼎两地的邓氏宗亲介绍,根据族谱所载,邓铨有儿子邓中溥、邓中渊,邓镳育有三子,邓钟有四子。由于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等原因,邓铨的孙子即邓天英(邓中渊儿子),于明末迁居温州,后裔分布在平阳县水头、苍南县龙港等地。邓钟的后人则迁居福鼎。

温州邓氏宗亲介绍,邓城往上六代的邓回后人更早之前迁居到温州平阳等地,加上温州苍南邓天英后人,目前仅在温州便有11个邓氏宗祠、11个邓氏支脉,人口上万人。而福鼎也有数千名邓钟后人。

“寻根谒祖,是传播在外的邓氏后人几百年来的夙愿。”邓氏宗亲说。

拟申报泉州市第八批市级文保单位

邓直兵说,泉州海交馆还保存着邓城墓的一些墓志铭,不少虽已残缺,但隐约可以了解到记载着邓城和邓城母亲的事迹。

据泉州考古研究工作者刘志成介绍,早在二三十年前,他和其他考古工作者曾去做文物田野调查,在桃花山曾发现过邓城及母亲、妻子合葬的坟墓。坟墓规模很大,墓穴也很高,但这个坟墓后来被毁坏了。他们在桃花山边的村庄搜集到一些墓志铭,其中一方是邓城的,还有一方邓城母亲权氏的,但没有邓城妻子的墓志铭。过后,这些墓志铭被泉州海交馆收藏。

泉州桃花山发现明朝抗倭名将邓城墓葬一事,经过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丰泽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表示,该墓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应就地保护,作为桃花山的一处人文景观,待进一步挖掘邓城将军史迹,可打造成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在得到泉州市文物保护部门的许可之后,闽浙邓氏后裔随后专门成立了邓城将军史迹文物保护申请小组,邀请专家对墓室采取现场勘查、测绘、清理修缮及申报文本撰写等保护性措施工作,根据相应的程序向丰泽区有关部门报批。在清理修缮过程中,又发现了4块珍贵的墓志铭残件,其中一块显示广东按察使撰写墓志铭,另一块则体现战役俘虏万余人……据悉,该墓目前正在申请泉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州、福鼎两地的邓氏宗亲表示,“到泉州寻根谒祖,是想让后辈知道祖先根在哪里,让他们记住先祖抗倭的英雄事迹,永远抱有家国情怀。”

在泉期间,邓氏宗亲后裔还组团集体瞻仰了民族英雄俞大猷纪念馆、都督第,游览了洛阳桥、开元寺、天后宫、郑成功公园等泉州海外交通史迹。(完)

相关新闻:

安溪发现600年邓氏族谱见证泉州海外贸易史

近日,在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宗城居委会发现了一套600多年的邓氏家族谱。该套家族谱中提到了其祖先邓回随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这套意义非凡的邓氏族谱为一套3本的邓氏家族谱,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两本已经破旧不堪。族谱详细记载了邓氏家族在明初年间由南京迁往泉州,再由泉州分迁至安溪、德化的情况。

泉州文史工作者龚书群先生仔细研究了这套残缺不全的邓氏家族谱之后,发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二世祖邓回公从郑和……过西洋……”等字样。据史载,郑和于明永乐年间,从1403年至1427年的长达24年间曾7次下西洋。由于郑和是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他第五次下西洋时,途经当时宗教兴盛的泉州,游览了灵山圣墓、清净寺等伊斯兰教景点。而当时的邓回也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无独有偶。泉州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块2004年5月在泉州大坪山(大棚山)云谷寺(云谷室)的遗迹附近发现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邓氏后人所立的邓回墓葬“示禁”碑,碑为石质,长方形,抹角首,高122厘米,宽50厘米,碑文阴刻楷体。全碑文如下:

“钦加提举衔本任德化县调署晋江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陈为出示严禁事:本年十二月十四日,据永春州德化县学蒲坂乡生员邓清辉等呈称:‘窃辉等二世祖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讳回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东门外二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论产纳粮,四至界管,族谱炳据,历年祭扫无异。缘封葬前后,累被辖恶势豪盗筑虚堆,甚至灭界占葬。辉等恐后再有效尤葬,恳乞示禁,以杜后来而免阻。不胜沥情,叩乞恩准。如乞施行,幽明均沾。’切叩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禁为此示,仰大棚乡以及附近各乡人等知悉。自示之后,毋许尔等在邓界内盗葬锄掘、放纵牛羊、任意仿毁;如敢故违,一经告发,定即严拘究办,决不宽贷。毋违!特示。”

邓回袭父职为泉州卫百户,后卒葬泉州云谷山麓。故《示禁》碑有“二世祖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讳回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东门外二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等内容,与安溪湖头《邓氏宗谱》记载吻合。

清·《邓氏宗谱》还记载:“二世祖回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郑和曾七下西洋,邓回是郑和到泉州卫招募的有一定职位的随行人员,可能还带去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泉州人,但具体时间不可考。据称,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邓回曾告假返湖头3天,为不误行程,郑和雇船送邓回往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

香奈儿帽子

lv智能手表

香奈儿手表

bally